01
8月份,南阳官方多次就白河通航、通游问题,召开会议。
会议指出,白河通航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相关部门要确保“十一”白河通航。
同时,对于白河游览问题,也提出了要求:
“系统谋划、深度研究游客乘船游览看什么、干什么、吃什么、买什么等问题,策划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精心组织文艺表演,生动讲述南阳故事,着力推出特色美食,以市场经营的理念将白河游打造成在全省具有美誉度、影响力的文旅产业亮点工程和城市新名片。”
据了解,南阳文旅体产投集团已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负责游船的全面运营工作,已拟定对现有白河游船、码头分散经营主体进行统一并购重组整合的统管统营工作方案、运营方案正在细化编制中。
通航游船采购招标已经完成,确保在9月25日之前完成交付试水,游船经营公司所需船长、工程师、救生人员、技术人员已招聘完毕,随时上岗。
有关白河通航、通游,南阳方面已经提出多年,在南阳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到:
“加快唐河航运一期、二期工程建设,打造起于南阳,经唐河、汉江至长江的全新水运通道。”
白河通航、通游,也是南阳方面加快推进重要水运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领导多次强调:
打造白河两岸新亮点、新名片,打响“畅游白河”“夜游白河”品牌!
.
02
千年城运看白河,直达江汉胜万担。
南阳水运早在汉朝就已经兴盛。
《史记·货殖列传》里曾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说明南阳汉代的水运就已经很有名。
张衡在《南都赋》里称南阳:“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
南阳水运,在近代尤为可观。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
“舟行淯水,胜百斛。盛夏水涨,三日夜可抵宛口达汉。”
据民国15年《湖北实业月刊》记载:
“在唐白河和汉水交汇处之张家湾,每年交易额为:黄豆二十万担,小麦、芝麻二十万担,其他杂粮约三百万担,棉花交易尤盛。”这其中超70%的货物,都是唐白河流域的产品。
沿白河南下,曾经沿岸码头众多。
石桥是南阳北边的港口,也是宛北货物集散地。顺着白河往南,南阳县城、新店、瓦店、新野等地都是曾经白河航运的集散码头所在地。
南阳城关,则有四个装卸码头,即大寨门、小寨门、永庆门、琉璃桥。一些沿河商铺,还有豪华的私家码头,例如,万兴东。
大寨门多卸竹木、食盐及笨重货物;小寨门以卸煤油、白糖为主;永庆门多卸小件百货;琉璃桥运卸煤、柴、粮食、木材。清时,码头繁盛,在南关形成一条“新街”,至今犹存。
这也是为什么三皇庙(卖丝绸、唱大戏的地方)、娘娘庙(水神庙)会建在新街。
蜿蜒的白河与南阳城的梅溪河、三里河、温凉河、邕河等内河,连带诸多码头和商铺,组成了南阳完整的航运通商体系。
清中叶,南阳商人将绸缎、玉器、土布、棉花、生漆、山货、药材等通过白河水,运销到沿海各省和国外销售,宛城商业很活跃。
丝绸业,久成、大丰、三和恒、义太和等大丝绸庄行31家,分布在南关大街、小东关、小西关一带,这些行庄在上海、汉口、西安、开封设立分庄,绸、绉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俄国、日本。
一些跨国公司,也开始在南阳设立洋行,从汉口运来大批煤油、白糖、颜料、元钉、蜡烛、卷烟、海味等,然后再将南阳的土特产运往南方,转销海外。
这也是为什么,南阳城中会出现江浙会馆、山陕会馆、湖北会馆,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南阳,依托水陆中转经济,形成了非常独特的会馆系统,相互借贷、担保。
至今,南阳城保留着这些航运的遗迹。
03
纵观河南,目前已通航和待通航的内河港口,有8个。
其中周口港、沈丘刘湾港、淮滨饮马港、固始望岗港是已通航港口,其他为在建港口。
南阳港通航,也是河南省十四五重点布局项目。
在今年5月30日出台的《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年)》中,这样描述河南通航的意义:
“内河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能大、成本低、污染小等比较优势,在发展流域经济、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到年,规划航道通航里程达到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4亿吨(含集装箱万标箱以上),全面建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规划》提出了河南“2+8”分层次港口布局。
“其中,周口港、信阳港为主要港口;郑州、洛阳、南阳、商丘、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8个港口为地区性重要港口,主要服务本地原材料和产成品水路运输,形成水陆物资转运枢纽,支撑支柱产业发展。”
在去年年底河南商报的报道中,还透露了南阳港的主要功能——
“南阳港,以粮食、矿建材料、矿石、化工品等运输为主,打造公铁水联运枢纽,为城镇建设发展、产业发展提供港口物流服务,支撑构建南阳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可见白河通航,不仅是市里提出的规划,也已经上升成为河南省重要的交通战略规划。
04
白河老枝落梅花,梦回江南奏新韵。
说完通航,我们说说白河通游。
很多南阳人还印象里的通游,都还停留在白河里放船的原始阶段。
其实作为曾经的水城,白河通游不是内河能够行船那么简单。
通游的背后,是南阳人对宛城水城历史的挖掘再现,对人文、自然景观的再融合,是商业体开发与河流通游通航的相得益彰。
我们先看看江南其他城市的通游建设。
无锡作为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曾经的京杭大运河连同城区里众多内河,构成了这座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干线。
后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的思潮下,多数城市内河被填埋修路,最终水城的面貌被彻底改变,留下众多防洪隐患的同时,也给带来了无尽遗憾。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城市规划回归科学和理性,无锡渐渐开始重视水城的街区修复,疏浚水系保证通航的同时,老城区通游线路的设计也提上日程。
打造一座通航通游,展现吴越风韵的江南水城,成为了无锡城市建设的重点。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一是恢复航道,修建水利设施保障通游。
无锡专门修建了运河东大包围水利设施,一方面保证汛期能够排水,另一方面干旱季节能够保证内河通游的水位。
二是请了各地的专家团队,对城内水运旅游做了规划和文化挖掘。
(内河一直通游到惠山祠堂景区)
如,恢复了水运历史街区,对于内河两岸的祠堂、故居、历史建筑做了系统保护,同时也做了适当的商业化改造。
(老祠堂,一部分作为了商业出租)
三是内河整体做了景观规划设计。
相比于南阳较为粗放的内河治理,无锡的内河整治则要精细许多。
例如,这样一种“绿地+内河”的亲水设计,既发挥了湿地的功效,又改造了内河,让河流发挥了城市景观功能,这种亲水设计在南阳并不多见。
内河周边的绿化较为充分,亲水步道基本做到了夏日有绿荫遮挡。
(梁溪一处普通的亲水步道)
官方还着意打造了“梁溪十景”:梁溪晓月、蠡仙怀古、野林鸟语、渔歌唱晚、霜叶古渡、清溪濯缨、绿径红噢、鸿桥遗风、落霞映池、乐溪听雨。
05
我们再看水城苏州的平江路。
相比于无锡,苏州内河通游最令人赞赏的一点,是留住了水城独特的烟火气。
在苏州内河改造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大规模拆迁的做法,而是运用了“腾笼换鸟”的方式——
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房屋,不是拆迁重建,而是加以修整,重新加固改造,让这些普通的老建筑能够长久保留。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今在姑苏城里,能够不经意地与历史相遇。普通建筑与自然、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而没有其他地方景区的那种“虚假”。
(对面沿河的古宅变成了旗袍店)
平江路是苏州一条历史老街,一条沿河小路,河名为平江河。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区域,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
(白塔路上老屋都留下了)
平江路傍河而建,完整保留了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整个苏州文化街区的恢复,保留了水陆并行的空间,即“陆街+民居+水巷”,形成了:
“水陆并行;前街后河;两旁房屋,中间夹河”三种通游形态。
生活、旅游、本地独特文化在苏州城相互融合,水成为了串联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
(苏州东北角的护城河,开辟了可通游的绿地公园)
纵观南阳通航通游的历史,南阳在过去几千年来,一直是一座水陆并行,水运经济发达的独特城市。
水文化,是南阳千百年来重要的文化基因。
只是这一段历史,在近代被逐渐淹没。
曾有学者对南阳内河通游现状做过梳理——
白河上游有鸭河水库,城市周边有冢岗庙水库、龙王沟水库、兰营水库以及寺沟、洛洼水库,都是中心城区内河水系建设的重要可调蓄、调配水源。
通航通游,恢复老南阳“城河一体”的原始面貌,南阳具备非常充分的条件。
南阳城像一朵梅花,白河就是梅花的枝干。
通航通游,是南阳打造独特城市文化,发展区域经济重要的一环。
像南阳这样南船北马,兼具南北特色的城市,中国并不多见。
这座城市的航运和水文化被长期埋没,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