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河南陈元光开漳圣王

陈姓,是中国十大姓之一,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苏省、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

陈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入闽平乱

陈姓之所以能在南方地区如此兴旺,与唐朝初期、中期两次南迁福建之举密切相关。而在南迁中具有突出领导作用的,就有本文要讲的主人公——陈元光。

陈元光,公元年出生于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的一个将军世家,家族是当时的颍川望族。其父陈政,因能征善战立下不少战功,被唐太宗任为左郎将。

年,南方一部分蛮獠势力兴乱为祸。唐高宗得知后,任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军奔赴当地平定叛乱。

陈政临危受命,率军从河南固始县出发,浩浩荡荡地入闽。期间,年仅十三岁的陈元光也随军同行,前往战场。

陈政带着唐军一路南下,连战连捷,攻破了数座蛮獠盘踞的山寨。但大军行至今天的福建华安地界时,由于敌众我寡而迟迟无法战胜。

又因为当地气候温湿,许多士兵水土不服,染病不起。陈政只好一边退守九龙山,一边上奏朝廷请求支援。

第二年,在援兵的协助下,唐军一路杀出重围,愈战愈勇一连攻克了36个蛮獠山寨。

叛乱被平息后,唐军并没有立刻北归,而是在云霄县火田镇火田村安营扎寨,一边整顿军队一边开发建设这片南蛮之地。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陈政、陈元光认为,这里的生产落后、人民缺少教育、缺乏管理,所以才会产生暴乱。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铲除暴乱隐患,需要在当地进行长期的基础建设。公元年,陈政因积劳成疾去世,被埋葬在将军山。

建设闽地

此后,二十岁的陈元光子承父业,继续带领军队开发建设这片南蛮之地。

虽然年轻,但陈元光很早就跟随部队出征,并且受到父亲政策思想的影响,对建设闽地抱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

公元年,陈元光上书朝廷,陈述利弊,请求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立郡县,以加强对这片地区的统治。

漳州设立后,陈元光被任命为刺史。此后,他领导军民展开了一系列的发展建设工作。

而第一步,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火田村是陈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个村落,村名历经千年,未曾更改。

以火田村为基础,陈元光将这里的土地按人口分给了每家每户,并带着士兵与人们一起开垦耕种。在陈元光来之前,这里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农业状态。

陈元光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这里,当地百姓掌握了铁器牛耕,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有了自己的土地,人们专注生产。

人与土地相互依存,土地种出了粮食,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以满足,动乱也就随之减少了。

结合当地气候,陈元光在当地推广了荔枝、香蕉、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依仗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渔业、造船业,为后来这里成为商业中心奠定了基础。

同时,陈元光在这里兴修水利工程,今天的火田村中还残存着一座被当地百姓称为“军坡”的大坝。相传在当时,这个大坝的灌溉面积能够达到千亩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当地农业的用水需求。

另外,部队中的一些能工巧匠,为当地输送了纺织、烧陶、冶铁等技术,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填补了手工业发展的空白。

陈元光对改善闽地如此重视,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一点是源于,他早早入闽征战,在人生的成长阶段,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人民的摧残。

因此,战事平息后,陈元光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发展建设闽南这项工作中,既是出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也是对内心的宽慰。

在管理漳州期间,陈元光实行的“通商惠农”政策,打通了漳州与北方城市的联系,当地的特色产品得以对外销售,交通也随之完善齐全。不久,漳州就成为了南方商业重镇。

陈元光十分重视教育的力量,为增加人们的文化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思想教化,他在漳州创办乡校,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许多人得以接受教育,漳州的文风自此兴盛起来。

陈元光之子在后来创建了一座松洲书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书院命名的学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陈元光主政期间,他力图改善汉蛮关系。对待愿意归顺的蛮族,陈元光将他们纳入户籍,一视同仁,保障其生活安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建设,漳州从曾经的一片不毛之地,逐渐走向安定繁荣,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得到稳步提升,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陈元光的励精图治分不开。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陈氏父子在南方诸多省份的地位仍然非常之高。

年,潮州残寇兴起作乱,54岁的陈元光率轻骑御敌,不料被敌人包围。最终身负重伤、战死沙场,后被漳州人民葬于云霄大峙原。

后世影响

陈元光虽死,但他的开漳之功被历朝历代所铭记。后世多次对他追封,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受后人朝拜。

陈元光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戍闽开漳的事业中。在他的带领下,闽南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大唐王朝的政权得以巩固稳定,闽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得到加速。

在陈氏父子到来之前,闽地常常受到“蛮獠”的袭扰,他们多次与汉人产生冲突,后又凭借地势天险与朝廷对峙,成为中央政权的心腹之患。

陈元光不仅在消灭暴乱势力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在根治蛮荒问题上高瞻远瞩,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多方面开导教育,让华夏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

此后千余年间,闽南一带再没有出现与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仅凭这一点,陈元光就值得后人铭记。

陈元光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备受儒学思想及中原文化的熏陶。

从他一生的经历来看,他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还是一位拥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可谓文武兼备。正是从小受到的文化的影响,让他具备德礼育人的素养。

陈元光带着87姓府兵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他们的后裔成为了这里的主要人口。

唐代以后,开漳后裔不断向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迁徙,虽然居住的地方改变了,但开漳圣王的信仰文化不变。

功绩长存

陈元光的事迹虽然没有被记入新旧唐书中,但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人们纪念他的功绩,千百年来,两岸修建了几百座陈圣王庙,香火长盛不衰。

位于漳州市的陈元光墓,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无数的海内外陈氏宗亲来到这里寻根问祖。

在陈元光的老家河南固始县,有一座后人修建的祖祠,县政府以陈元光之名命名了县中心的广场,广场中矗立着陈元光雕像。

每年十一月初五,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都要到陈元光陵园参观纪念,缅怀先贤的丰功伟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以传承至今正是源于人们对历史的不忘,这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部入闽,推动了地区变革。

陈元光在开发闽地过程中推出的一系列的举措,造福了世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开漳圣王”一名当之无愧。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5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