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州固始茶品质优良,被列为皇宫贡品

白癜风专治医院有哪些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千年文化固始茶之兴盛与传说

文/席孝华图/张平平

00故事的固始+-母带混缩04:28来自固始振华影视

中国茶叶之生产发展,唐时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光州(固始)茶品质优良,被列为皇宫贡品。唐代,把全国分为十道,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他到访过的五道八大茶区,五道即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一、唐朝时期

据史料记载,茶圣陆羽于公元年农历2月离开湖北竞陵(今湖北天门)来义阳郡(今信阳浉河、董家河一带),3月下旬到达光州治所定城(今潢川县城)。光州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年)改为弋阳郡,辖定城、光州、固始、仙居、殷城五县,唐乾元六年(公元年)复为光州。4月初,陆羽向东南进入固始南部山区。

当时,光州和义阳郡(今浉河区、平桥区一带)有大面积茶园,和安微中部、湖北北部构成淮南茶区。其中,以光州所产茶叶为最好,信阳与罗山交界处的钟山以南山谷所产之茶也是比较好的。光州(固始)茶已受到士人的重视,被列为朝廷贡品。全国的贡茶地区共有16个州郡,光州(固始)为其中之一,其茶品质极优。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程启坤研究员在《信阳毛尖》一书中记录:陆羽路过固始祁门山紫阳洞时,饥渴难忍,随进入洞内,掬石泉而饮,清澈甘甜,采嫩茶而食,清香甘醇。紫阳洞内舒适凉爽,烦燥全消。陆羽在紫阳洞内居住一个多月,对周围茶事进行认真考察。陆羽来固始访茶,很多书都有描述。

民间传说,年轻的陆羽路过光州(固始)段集祁门山紫阳洞时饥渴难忍,于是随香客入洞内饮茶,消暑。且膜拜茶仙子安石像,即结茶缘。其实,结“茶缘”之说难免落入牵强附会的巢臼;因为禅茶一家,落草佛门的陆羽几十年前就潜心侍茶了。结“茶缘”之说只不过寄托了固始茶人对“茶圣陆羽”的一种“茶”的情结罢了。

据说,陆羽从方集二道河进山,过大杨山,经东、西冲到段集祁门山、窑沟,然后沿华阳大佛山西北部黑沟一线上山,直达曹家寨山顶。在山民的带领下,陆羽一边登山,一边采摘黑沟的野生“小青茶”,然后取龙泉之水烹茶品茗,临风而立,飘然如仙。陆羽心旷神怡,把盏天下,品茗后在一巨石旁小憩。有感于龙泉的水质、黑沟的烂石黑土及肥壮野逸的石崖野茶,陆羽欣然在石面上摊开经书,写道: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其树,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这段茶叶品质与土壤、水质关系的论断,成为《茶经》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陆羽品茗的巨石还在,叫“写经石”,据在曹家寨天池龙泉北偏右的一棵野生大茶树下。尚有“写经石”三字,宋时字迹,据说是苏东坡的手迹。

陆羽以实地考察32州所获茶资料,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经》问世后,固始茶农为纪念陆羽对淮南茶区的贡献,在固始祁门山紫阳洞茶仙子安石像旁增设了他的神位,每年清明节敬茶祭祀。固始南部山区的民俗至今仍保留有清明采新茶,试“新火”的习俗。

陆羽以一个大唐公民的心态,祈愿唐帝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可谓用心良苦。尽管如此,今天的茶人和茶君子们在八大茶区里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所爱,淮南茶也自然以光州(固始)茶为魁,与其他茶区的位列前者,一同成为中国茶千余年来的翘楚,为世人追捧。

唐代,光州(固始)南部山区武庙一带的茶叶品质极优,曾作为贡茶。女皇武则天饮过此茶后,久治不愈的肠胃疾病顿消,精神大畅,称赞不己,在大佛山豹头岭敕建了一座寺庙叫“武圣庙”,拨地千亩,种植茶树,交由僧侣管理。明代,“武圣庙”更名为“武庙”。这就是“武庙”的由来。新中国成立后,武庙建乡;年,武庙撤乡建镇。现在,武庙镇已经成为固始县的名茶之乡----豫东南茶叶的集散地,固始70%的茶叶来自武庙。所产名茶如“十八盘”、“黄岭茶”、“皇姑山茶”、“莲花洞茶”、“玉叶香”、“秋老白”等品牌远销欧美、东南亚。公元年,十八盘茶场通过美国吉尔公司的多项检测,成为中美合资吉尔茶饮品公司绿茶的供应基地之一。

伴随着长江流域文化、物产北上的洪流,唐宋时期,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的普通饮料。介于江淮之间的光州(固始),以博大宽厚的胸怀融合着南北文化;固始茶以中国茶道的精神为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发挥着起承转合的历史使命,也为历代文人、茶人激发着不尽的才思和创作灵感。文人之茶饮蔚然成风。

唐代诗人郑谷游历固始仰天洼“奶奶庙”时,惬意品尝“仰天雪绿”,并即兴赋诗道:“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前尝。入座半瓶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郑谷的诗中不仅叙述了诗人在茶园中,坐在火塘前,品尝春茶的情景,而且对光州(固始)茶充满了赞美之声。

诗仙李白自号“酒中仙”,他的诗作中咏酒诗占大半,颂茶的诗只有一首,而这首诗赞颂的正是信阳毛尖“固始茶”。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年),李白有一位远在固始大佛山(亦名华阳山)大佛寺(又叫武圣庙)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将寺庙出产的“琼口茶”带到金陵(南京)栖霞寺给他品尝,李白饮后诗兴勃发,挥毫写下了《答族侄僧中孚茶》诗,并附诗序:“……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返童振枯,扶人寿也。”

中孚禅师仅给李白送去茶叶数十片,可见当时大佛寺“琼口茶”之稀贵。李白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于茶亦可谓见多识广,唯独对大佛寺庙的“琼口茶”如此青睐,足以证明我县出产的茶叶品质之魅力。

“茶禅一味”,固始的茶风之形成得益于佛教的东传和道教的传播。唐时,全国有多座寺观,信阳茶区寺观有30多座,几乎占全国十分之一。固始境内有妙高禅寺、奶奶殿、大佛寺、紫阳寺、九连庵、青峰寺、万福寺、法华寺、圣塔寺、武圣庙、玉皇阁、云霄庙、水云观、人祖庙等寺观十多座,几乎占信阳寺观的一半。所有这些寺观所处的区域,都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出家人对香客“敬茶为礼”的习俗。每年各寺庙的庙会活动都有茶展、茶宴、茶艺表演、茶戏茶舞、吟唱茶歌茶赋等活动。陆羽出身释门,对佛、道均有较深的研究和感情,到固始(段集齐山、华阳大佛山等)这块宗教文化浓厚的土地上访佛问道,自然成为陆羽来信阳茶区考察的另一个成因。

唐总章三年(年)春,魏敬夫人亲率府兵58姓余人,加上临时征召的年轻将士,共计多人,组成一支强劲的陈家军。魏敬夫人调集战船,直挂云帆,出史河、入淮河、转运河,直抵平叛前线。魏敬夫人带着茶叶上路。魏敬夫人的嫡孙陈元光将光州(固始)茶树传入福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漳种茶”史,之后,茶树经由福建传入台湾。周导和茶神张廷辉均是固始人,对建州茶有着非凡意义。

史载,随王审知入闽的孙敏公,曾将大别山区的野生茶籽带到武夷山区,开山种茶,以解毒之用。当时,武夷山区尚为蛮荒之地,穷山恶水,民风肆虐。孙敏公亲自带领官兵,指导客家人育茶、种茶、采茶、制茶,维护茶园。后来,孙敏公被朝廷任命为三品,主管福建茶事。孙敏公死后,福建连江的孙氏家族把他作为自己的始祖来供奉、祭奠。当地客家人也对孙敏公非常感恩,每年清明节前都去孙氏祠堂祭拜。

二、宋朝时期

宋随唐制。宋建都开封之后,光州(固始)茶以天时、地利的优势受到世人的追捧。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据《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两宋自都城至外郡,茶楼酒肆林立,茗饮成风。开封城内朱雀门大街“皆居民或茶坊”,潘楼东“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马行街“各有茶坊、酒肆、勾肆饮食”。

因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迁移,茶业发展逐步由西南和大别山区向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移植。宋时,沿淮河、史河、大运河、杭州湾一线形成了一条交通要道,沿线的城市及港口有:汴京(开封)、南京(商丘)、阜阳、往流(朱皋大寺)、三河码头、古蓼湾、六安、蚌埠、临安(杭州)等。漂流在淮河、史河的运茶船队络绎不绝。固始三河、古蓼湾等码头“白天千桅杆,夜里万盏灯”,非常繁华,茶市、茶坊日夜经营。

当时的开封城里,不仅有每天早上五更天就开门营业的早市茶坊,而且还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夜市茶坊。《宣和轶事》中记载,宋徽宗为寻找当时的名妓李师师,到各处茶坊打听,最后在周秀的引导下,才在周秀茶坊会见李师师,从此留下了一段宋徽宗与李师师的风流韵事。

据史料记载,京都开封所消费的大量茶叶来自淮南及江南地区,光州(固始)最多。宋《食货志》中说,当时朝廷为了统一管理,“在淮南蕲、黄、卢、舒、光、寿六州,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这就是著名的淮南十三茶场。从当时的产量和国家收购数量来看,光州(固始)是最大的供销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嘉祐六年的数字做过统计备案:“十三山场共买茶四百七十九万六千九百六十一斤,光州光山场三十万七千二百一十六斤,子安二十二万八千零三十斤,商城四十万零五百五十三斤。”

可以看出,光州的产量约占当时整个十三茶场的四分之一。其中,“片茶蒸造,最为精洁,他处不能造,其出饶、池、光……,有仙芝、玉津、先春、绿芽之类二十六等……;散茶出淮南……,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信阳毛尖“固始茶”不仅是御用之物,也受到上层社会的追捧,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了不少茶诗,当他在被贬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途经固始等地品茗后,连声感叹:“淮南茶,信阳第一,色、香、味俱美,品不在浙、闽之下……”这里说的“信阳第一”显然涵盖“固始茶”。元代,光州(固始)所产的子安、浅山、薄侧等三个品种,质量上乘,被列入全国二十六名茶之中。(元·冯端临《文献通考》卷十八,中华书局年版。)

公元十二世纪七十年间,宋代大诗人陆游于赴任途中辗转过光州(固始),途中歇于祁门山(现名齐山)紫阳寺,曰:“晚至大紫阳寺,山复峻秀,村人来买菘、茶者众甚。”陆游曾亲自取岩下山泉水,煎茶细细品味,并即兴作诗云:“自古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佳茗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三、明清时期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与信阳毛尖“固始茶”结下情缘。

朱元璋本是“淮右布衣”,自幼家贫,但他一生意志坚强,性格倔强。17岁时,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因灾荒和瘟疫相继死去,姐姐出嫁了,他独自一人只好到黄觉寺去当和尚----行童。整日打水扫地,干重活。后来,寺院里也缺粮断炊,老和尚又无故找茬,朱元璋忍受不了寺院的管教,当行童不到一年便于年春,逃出黄觉寺,流浪行乞。朱元璋从濠州向南过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潢川、信阳一带,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年又返回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朱元璋曾两次落难妙高禅寺,得到主持的收留和招待。当上皇帝之后,朱元璋再没有回凤阳。但他割舍不了乡愁,就从应天(今南京)出发,走水路,经大运河、秦淮河、史河,直抵妙高禅寺。

朱元璋靠江南义兵起家,成功后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市)。固始号称“小南京”,古往今来,固始跟南京交往甚密。明代歌唱家、作曲家、人称“南曲天下第一”的苏昆生曾在固始北大街的“怡红院”做乐师,调教雏妓,教授雏妓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秦淮八艳之一、《桃花扇》的主人公----李香君就是固始人。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对妙高禅寺的感念,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固始偏爱有加,曾将固始由县升格为州,划归安徽管辖。

明·洪武4年(年)固始升为直隶州,隶属凤阳府,洪武14年(年),固始改隶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中华民国时期,固始曾隶属汝阳道。

固始东大山(古名浮光山,今安阳山或安山)、九华山、华阳大佛山等地都是朱元璋曾经逃荒过的地方,这些地方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华阳大佛山豹头岭上的武圣庙,建于唐,毁于清。据说,朱元璋年轻时在武圣庙曾受到过主持的怠慢,当上皇帝后,他的心里就更容不下“武圣庙”,便下令把“武圣庙”更名为“武庙”。

洪武二十四年(年),朱元璋发布一道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要求各地进贡的茶叶改为散茶或芽茶。朱元璋之所以下令废除团茶,就是因为他喜欢妙高禅寺的散茶。正是朱元璋的诏令,中国现代茶叶的雏形开始浮出水面。

朱元璋第三次来到固始西九华山妙高寺降香时,主持拿出的就是“一旗一枪”的九华山毛尖,用深潭中的泉水沏泡后送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打开茶杯盖,一股清香直扑口鼻,未曾入口,便有飘飘欲仙之感,一口茶进去,舌尖便有一种浓郁醇厚之味,只觉得没有哪一种茶可以比及此山之茶。降香后,朱元璋即命州县在固始南山一带大种茶叶,且每年的贡茶必须是“一枪一旗”的固始毛尖。

清代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过固始武庙茶山,干渴晕倒被一姑娘用此山茶解救,遂收该山姑为义女,从而留下皇帝义女的传说故事,此山也被赐名为皇姑山。乾隆住过的村庄叫“乾隆”村,为避皇帝之讳,改为“前龙村”,一直沿用至今。根据皇姑山和前龙村的传说,河南戏剧学院编导雷桂华女士,年春执导了现代大型黄梅戏《春漫皇姑山》,由河大戏剧学院的师生演出。《春漫皇姑山》的上演给固始茶文化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明嘉靖《固始县志》记载:“商固之茶为贡品”,“商固之茶,光罗之葛,了亦骚善乎!”清人王幼侨所著《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中说:“茶则信阳、罗山、商城、固始栽植颇盛,其制法系用人工。信阳所产绿茶,味含芳香,推销各地,颇受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2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