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产业到底兴不兴旺,关键在于其产业有没有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河南省县域多、幅员广、资源丰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培育当地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做好“特”字文章,实现绿色发展,健全乡村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建设优秀示范载体,打造知名品牌等有力举措,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建设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河南省县域多、幅员广、资源丰富,原阳大米、延津小麦、永城辣椒、开封花生、卢氏猴头、水沟庙大蒜、固始鸡、师寨黑米醋、张武岗红薯等近种特色农产品驰名中外,深受市场青睐。当前,我们既要看到市场驱动、消费升级拉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机遇,也要看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粗放、结构趋同、布局分散等问题,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河南全国的产粮大省,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粮仓。河南要发展乡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首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之后,再依托各地特色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乡村农业产业。目前以优质专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蔬菜、花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等为代表的优势特色农业产值现已达到亿元,占河南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同时,还创建了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3个。
乡村特色优势农业全产业链条环环相扣,是持续扩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值空间、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辐射力的关键。做大优势特色产业,要牢固树立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加强乡村特色产业规划引领,突出品种特色、地域特色、环境特色、人文特色,引导特色优势产业从生产环节向前后链条延伸,夯实“接二连三”的产业基础,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把特色优势做大、做强、做精。
在拓展农业功能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将产业融合串起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乡村特色产业新格局,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特色产业体系。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商,将产业基地与终端市场连起来。要整合特色优势产业信息资源,以5G、大数据等为支撑,实现生产、技术等相关信息的共享,大力发展共享农庄、定制农业等乡村数字产业新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培育当地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
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一般具有区域性、独特性、标识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现有乡村特色产品基地,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设施等聚集,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科学布局能够快速培育当地特色产业的集群优势,建设一批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的乡村特色产业园,构筑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
要按照大产业抓小品种、新产业抓大基地、老产业抓新提升的思路,立足豫西豫南丘陵山区和豫东豫北平原地带等不同类型,全面开展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调查,系统掌握特色优势产业基础数据,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支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建设,以县级区域为重点,明确特色优势产业类型、发展方向和空间载体,因地制宜规划布局畜牧、蔬菜、林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科技支撑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运行机制。
构建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特色产业联合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和专业大户的功能,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要利用城市近郊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利用山区、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利用黄河滩区发展百万亩优质草业带,形成区域化分工、专业化生产、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新格局。支持农业企业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提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创建一批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
因地制宜做好“特”字文章,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生态是乡村特色产业最大的发展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确保生态资源独特优势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要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实施,着重围绕“特”字做文章,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
要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特色农产品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动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促进县乡联动、产镇融合、产村一体。要加大特色优势产业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尤其在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上,率先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要尊重农业特点和乡村发展规律,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和乡村社会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生产清洁化、产业生态化。
健全乡村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鼓励建设优秀示范载体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坚持标准引领,以贯标促提质、以提质促增效,对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加快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的引领者,是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助推器。要围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等现有特色产业基地,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主体集中,加快构建一批资源共享、产业互联、高效运转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一批带动作用明显、辐射范围广阔的示范性强县强镇。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建设绿色粮仓、绿色果(菜)园和绿色牧(渔)场,开展产地身份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行动,实现质量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鼓励特色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集中连片的地区,重点培育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源头立法和监管,形成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种养结构不断调优、加工能力不断调强、经营规模不断调大、产业链条不断调长,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发展目标。狠抓产地环评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鼓励符合条件的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向品质化、标准化、集中化、有机化方向发展。
打造乡村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品牌是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品标识和文化价值符号,是质量和信誉的重要载体,借助品牌能够提高商品的市场辨识度,增加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品牌建设是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品牌建设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特色优势产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等潜在资源,借助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选准品牌定位,讲好品牌故事;严把质量关,以质立足、以质创优、以质争先,建设优质安全生产示范区,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将农产品与产地标识紧密结合打造地标品牌,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打造一批特色产品知名品牌,大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知名度、美誉度。
增强消费者对乡村特色产业及产品的了解和体验。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要以县域为单位,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发展企业品牌,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业协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对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用品牌行为,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使用机制以及品牌危机预警、风险规避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加快构建乡村特色产品品牌保护体系。要强化品牌认证,通过建立品牌目录等手段,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要利用各种媒体、展会进行宣传推介,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截至年全国已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1.2万个,全国农民合作社达到.1万家,组建联合社1.3万余家,全国农民合作社体系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但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特色资源底数不清、特色产业点多链短、特色品牌效应不强、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少等问题。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亿元衔接资金,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我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因地制宜,在区域规划、生产组织、绿色发展、品牌打造、全链条构建、科技支撑、集群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河南乡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