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论闽国的

1.10世纪的东南小王国

唐代末年,朱温一把大火烧毁了长安了,逼迫唐哀帝让位,正式称帝,国号大梁。年的大唐王朝宣告灭亡。中国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再次进入大分裂时期。

这段被后世称作五代十国的历史,要梳理清楚,得花不少心思。

简单来说,五代指代五个依次更迭的中原王朝。北宋道士邵雍,作了一首方便记忆的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位对应的开国皇帝分别是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皇位轮流坐,一共更换了15位,随着阴谋诡计、血腥杀戮。五代更迭是这段乱世的主线剧情。

与五代同时存在的是十国,十国指的是10个地盘、影响力都小很多的地方政权。10个政权除了北汉、其余都在南方。假若进行一对一的战争,它们没有一个是中原政权的对手。因此,弱小时它们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强大时翻脸比翻书还快、称王称帝,一旦衰弱又夹着尾巴做人。反正在乱世,总不缺少左右逢源的机会。

十国相比五代,就好像边角料,是这段乱世的支线剧情。宋朝终结五代、稳定北方后,南征这些莞尔小国,灭亡的灭亡,投降的投降,给五代十国划上句号。

五代十国是武人政治的巅峰,中原地区战乱频发,人民流离失所。人口流入到中国南方,为了宋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五代十国之前的福建,虽然有泉州这座世界性港口,但整体而言是未开发的自然荒地,花卉繁多,有牡丹、芍药、木槿花、樟脑...有野大象跑去践踏农夫的庄稼,森林里有老虎的踪迹。福建土著被中原人认为坚忍、喜讼、号难治。

十国之中的闽国,统治了福建半个世纪,使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东南一隅的海陬蛮荒,经王氏家族开发后,跃升为海滨邹鲁。宋代理学家朱熹在闽地诞生,与此也有莫大关系。

受到儒家正朔观念的影响,史学家对五代的记载和研究很彻底,相对地史学家不承认十国的正统性,对它们的研究也不太重视。美国的汉学家、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博士薛爱华(EdwardHetzelSchafe)对中国边疆史、社会文化史尤为感兴趣。闽国这个可能连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小王国,对他来说显得色彩斑斓。于是他在年出版了《闽国》(TheEmpireofMin)为西方读者介绍这个10世纪东南小国。除了政治史,他还考证了闽国的经济、艺术、文化、宗教...即使在50年后的今天,他这部学术处女作,对中国读者依然有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薛爱华还是《撒马尔罕的金桃》的作者,他这部学术巅峰之作是一部唐朝的社会文化史,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2、王审知是闽国兴盛的中流砥柱

我们把时间退回群盗并起的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点燃了唐朝灭亡的导火线。安徽寿州的王绪也趁机浑水摸鱼,响应起义。他带领这流寇,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光州(河南)固始县。王绪听闻固始县的王氏三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皆是勇武有谋,便招揽他们仨加入。

大家逐鹿中原,于是王绪把目标定向南方的福建,率军到福州南安县。王绪生性多疑,残暴无道,他扬言抛弃军中的老弱,使得军队发生哗变。王氏兄弟的大哥王潮除掉了王绪,在大家共同推举下作为将领。

王潮掌权后准备西进勤王,挽救岌岌可危的唐王朝。他们路过福建泉州,泉州刺史压榨民脂民膏,疯狂地割韭菜。不堪苦痛的泉州百姓请求,王氏兄弟吊民伐罪。这座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港口,在城外的围攻、城内的响应下,被王氏兄弟拿下,紧着他们乘势攻下福州、汀州,意外成为一方霸主。

在打下闽国版图的整个过程里,老三王审知的功劳最大,是他在前方指挥、冲锋陷阵。大哥王潮病逝后,他的儿子们没有继位,而是把大权交给王审知。王审知的头衔很多,他被唐朝封为威武节度使、朱温篡唐后,王审知还晋升为闽王。时至今日,王审知在闽地几乎无人不晓,八闽人祖成为一种文化信仰,两岸近年还举办闽王文化节。

这些都跟王审知的才能、德政、人格魅力息息相关,是他带领闽国走向鼎盛繁荣,对福建影响深远。

王审知非常识时务,他统治福建的30年,深受百姓拥护爱戴,唯独一直没有称帝。当时有的节度眼看唐朝覆灭,便立刻称帝。有人劝王审知也跟着干,王审知很清醒、安分地继续当他的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可能有两重考虑:

第一,闽国的地缘环境恶劣,处于吴国、吴越、南汉的三面夹击之下。尤其是吴国怀着吞并闽国的野心、虎视眈眈,为王审知的心腹。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忠心耿耿地尊王,做中原王朝的节度使,背靠大树好乘凉。因为一旦发生事变,可以向中原王朝(后梁)求助。如果称帝,那就有可能成为中原王朝的敌人,甚至给周边敌人找借口讨伐自己。

第二,王氏兄弟是外来户。虽有解民倒悬的功劳,但在闽地根基不牢,王审知以儒家的忠孝治国,自己以身作则,赢得大家的尊重。如果称帝则会有可能影响人心的背离。

王审知非常重视招贤纳士。五代十国是武人掌握生杀大权的时代,他们轻蔑、肆意凌辱文人。例如,朱温制造了白马之祸,南汉的刘隐更扬言书生懦怯误人...王审知也是一介武夫,但眼光格局广大,意明白争天下必先得人的道理。他一边招揽中原的衣冠卿士,李洵、崔道融、王拯...一边起用本地德才兼备的人,跟土著分享权力,争取他们的支持。

闽地在8世纪末之前是文化荒漠,缺乏文学氛围。在王审知引入人才,大力推广文教的作用下,福建才进入文学繁荣时期。《全五代诗》一共收录了39位闽地诗人作品,其中有闽国四文士之称的韩偓、黄滔、翁承赞和徐夤,在中国文学也占有一席之地。最负盛名的韩偓一共收录首诗。他的《咏屧子》:六寸肤圆光致致,白罗绣屧红托里。南朝天子欠风流,却重金莲轻绿齿。是研究缠足的重要资料。

王审知生性节俭。虽然是盗贼出身,但是成为闽地的唯一统治者后,王审知没有追求物质享受,还难得地保持纯朴的作风。他精打细算、轻徭薄赋,没有追求皇帝的威仪。即使王审知对国际贸易非常重视,也仅仅是为平衡财政预算。史料记载,王审知收到一个南方送来的玻璃瓶,他不屑一顾地打碎在地,教导孩子所有奢侈品都是华而不实。

可以说,王审知以一己之力,使闽国在乱世保持繁荣稳定。

倘若给予他更大的舞台,说不定会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年,戎马半生、战战兢兢的王审知逝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闽国从此由盛转衰。

3.连续5位暴君,把闽国推向灭亡

王审知的逝世,结束了闽国短暂的盛世,开启了残酷的内斗。

王审知之后的五位君主——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王延羲、王延政。即使搁在五代十国都是不够看的,全都是亡国之君的货色。后者全部是通过弑君上位,儿子弑父、叔父杀侄、弟弟杀兄...整个家族接二连三的屠戮,其政治的混乱在五代十国也是排行前列。

毗邻的南唐正在崛起,眼看闽国内部杀的不亦乐乎,正是鲸吞闽国的好时机。于是相约吴越,一起攻打闽国。闽国好像经历八王之乱的西晋,体内大出血不堪一击。南唐与吴越联手瓜分了闽国,历经六十年一甲子的闽国宣告灭亡。

南唐军队进城时,闽人纷纷伐木开道,喜迎王师。情景就像六十年前,王审知率兵进入泉州城一样。一切仿佛历史的轮回。

闽国在王审知死后迅速走向灭亡,有时代背景。一方面五代十国是武人主宰社会,儒家的伦理道德继魏晋后再次失效,无力维持社会的秩序,忠君观念几乎不存在。皇帝手下的儿子、将军手握兵权,内战篡位便接连发生。闽国在前期依靠王审知的威望,维持短暂的稳定,之后的人物没能确立政治权威。最后两位皇帝,王延羲与王延政的斗争,更爆发一场福州对建州的持久内战,这场内战迅速消耗闽国的国力。

最重要的是,王审知之后五位君主,一律具备亡国之君的特点,他们穷奢极欲、荒淫无度、横征暴敛。他们一路走到黑,把闽国推向灭亡。

《闽国》不吝惜对王审知的赞美,也毫不姑息对暴君的鞭挞:

王审知的长子王延翰,美皙如玉,但荒淫无度,他要求弟弟为他搜罗美女填充后宫,多选良家子为妾,并大兴土木,金屋藏娇。对良家子女更不幸的是,王延翰的妻子丑且淫,她对丈夫调回来的女子,用种种手段虐待,几年间一共有84名女子丧命。百姓对王氏的暴虐恨得牙切齿。

次子王延均继位后,越来越沉迷巫道的符咒蛊惑,一些奸佞趁机对皇帝的进行思想控制,无耻地行骗。《闽国》记载着,一位叫谭紫霄的道士,一度有任免官吏的全部权力,前面他家里请托的人多得门庭若市。气焰嚣张的巫道术士,还能间接杀害皇室成员。

为了穷奢极欲,闽国的统治者加重税赋和卖官鬻爵。孙子王继鹏统治期间,严厉一年不交税的杖背,隐藏人丁的处死,逃亡的灭族。蔬菜、水果、鸡猪都要征重税...但是依然抵不住闽人流亡他乡,或者遁入空门。王继鹏只好肆无忌惮的卖官,他身为皇帝公然对吏部官员说,只要官爵能卖出好价钱,即便是不肖与罔冒者都不要拒绝。朝堂与地方究竟是什么人在掌握权柄,可想而知。

以上只是闽国统治者昏庸无道的冰山一角,读完闽国的后半部历史,真令人感叹不灭亡都没有天理。

其实历史曾给予了闽国机会。第三位君主王延钧在位时,朱温逝世,后梁陷入诸子内战,由强转弱,被后唐取代;后唐建立后,但很快内部叛乱不已。

东北边的契丹人崛起,屡次入寇掠夺,对中原造成大患,它们已经自顾不暇。闽国周边的吴越、吴国、楚国、南汉也在此时陷入宗室的内部斗争,无力对外发动战争。

这本是闽国休养生息后,对外扩张势力的大好时机。他们没有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而是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但是王审知的子孙在祖宗的功劳簿上醉生梦死,导致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离心离德。在大争乱世,弱肉必为强食。不过闽国虽为外侮所灭,但其实是被人民所抛弃。

闽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告诉我们一个朴素又隽永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0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