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孝感巷泉州网

北京的最好皮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627/9113880.html
02:09

泉州市鲤城区孝感巷

泉州市开元街道开元社区

孝感巷位于鲤城区开元寺西侧,东起新华北路、大寺后巷,巷尾直抵西街。

孝感巷的巷名来自元末明初朱则文的事迹。朱则文生性孝悌,贫而好施,巷口附近曾有一座“孝感动天”的牌坊,巷子因此被称为“孝感巷”。中国二十四孝之首就是“孝感动天”,说的是虞舜的孝心感动上天,连动物也来帮他劳作,用这四个字来旌表朱则文,可见当时他的孝行深受社会认同。

朱则文之子朱鉴同样以孝义闻名,父子身体力行传孝道的故事,数百年后仍在泉州民间流传。

孝感巷和新华北路交接处,北侧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培元中学,南侧是成立于年的第一幼儿园。巷内有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的故居、曾经规模庞大的黄氏老宅,还有朱氏父子“孝感动天”孝道传说,这些建筑和故事,影响着一代代人。

朱家:孝感动天两父子

位于西街号的朱鉴祠

孝感巷巷口附近曾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孝感动天”,石坊附近还有“都宪”和“恩荣”两座牌坊。据清代《泉州府志》载:“都宪坊为明都御史朱鉴立;恩荣坊为明赠御史朱德骥朱则文等立;孝感坊为明赠御史孝子朱则文立,以上俱在文锦铺。”文中的“朱德骥”是朱鉴的祖父,如今这三座牌坊已不复存在。

朱鉴家族的先祖唐末由河南固始县入闽任古田令,历经宋代渐成望族。朱鉴的曾祖父朱器高曾任泉州泉山书院山长。据明代莆田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朱鉴的父亲朱则文,幼年丧父,由伯父朱德善收养,元末兵乱,士兵要杀害朱德善劫财,幼年的朱则文痛哭哀求,愿意替伯父去死,蛮横的士兵深受感动,将两人都释放了。清代泉州文人李清馥在《闽中理学渊源考》中也写道:“朱鉴……父则文以孝著称。”

朱则文虽然家贫,但夫人陈氏很贤惠,二人宁可自己饥饿,也将粮食让给老人吃,据资料记载,陈氏梦见天神跟她说:“汝夫妇孝感天,将赐金助汝”,后来果然在地下挖出了数十锭金子,而朱则文说“天既济我,安可独利”,并没有把金子用来自己花费,而是全部用来救济穷人,于是孝义之称闻名远近。

《兴泉朱氏族谱》中的朱鉴画像

朱则文之子朱鉴深受家庭孝道的影响,正史《明史·列传第六十·朱鉴》中记载:“朱鉴,字用明,晋江人。童时刲(kuī)股疗父疾。”《泉州府志》也记载:“朱鉴,字用明,号简斋,晋江人,则文子也。童时父疾割股以进水药。”为了给父亲治病,幼年的朱鉴甚至割下大腿上的肉当作药引,非常人所能及。

朱鉴后来当了大官,任监察御史,巡按湖广(今湖北、湖南两省)。自撰《朱氏父母孝感志》,勉励朱氏后人要以孝义立身,而“孝感”二字后来也成为朱鉴一族堂号。

朱鉴曾先后在泉州西隅和店头买地置宅,所以在孝感巷口才有了牌坊,而鲤城金龙街道如今还有一座多年历史的店头朱衙,是朱鉴处理日常事务和会客的场所。

蔡清故居:为八闽文献之宗

孝感巷24号

孝感巷24号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的故居,蔡清(年-年),字介夫,号虚斋,谥文庄,31岁中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蔡清故居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整体建筑为硬山顶、燕尾脊、穿斗式木构架,年被列入泉州市级文保单位。

清代北京泉州会馆门前,由探花黄贻楫题写的对联:“清紫葵罗钟间气,蒙存浅达有遗书”,上联“清紫葵罗”是泉州四大名山,下联“蒙存浅达”是泉州理学四大名著,“蒙”正是蔡清所著的《四书蒙引》。

蔡清天资聪慧,治学严谨,对朱熹、“二程”等人的理学著作,“靡不熟读精究”,加上思想深邃,终成一代鸿儒。他一生著作等身,除了《四书蒙引》《易经蒙引》外,还有《河洛私见》《太极图说》等等。明神宗朱翊钧赞蔡清“为八闽文献之宗,负一代耆英之望”,可谓推崇之至。

故居大门上有一块古匾“文庄蔡公故宅”,“文庄”是蔡清的谥号,故居大厅上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理学名臣、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所书的匾额,蔡清雕像上则是“庙庭配享”,如今泉州府文庙内专设一座“文庄蔡公祠”,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可见蔡清在传统儒学思想家中的重要地位。

蔡清写《易经蒙引》的地方,被称为“蒙引楼”,在西街裴巷口西侧,如今已废。他对《周易》的研究十分精深,精于推算,常常通过文字,就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才能、寿限,据其门人林希元记载,蔡清通过观察文字就能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寿限,“士有经其甄别者,毫发不爽”。

据蔡清后人、台魁巷白塔疔疮膏传人蔡舜龙介绍,泉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蔡清在明代成化十三年(年)福建乡试第一时,清源山“鸣如玉磬者三日”,堪称奇景。

故居大厅东墙上,嵌有清代咸丰七年(年)《重新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古碑刻一方,上面有捐资者芳名。据蔡舜龙介绍,此前有东南亚的游客前来寻根,在这面碑刻中找到了自己先祖的名字。

大厅横梁之上,同样有清代关于蔡氏后人捐资修缮故居的记载。

故居左右房间内还分别有两副精美的砖雕,其中东侧的已在数十年前遭到部分损毁,西侧的完好保存了下来,右边砖雕上,一只猴子在枝头捅一个蜂窝,蜂窝中还有蜜蜂飞出,“蜂猴”谐音“封侯”,为中国传统艺术中常用的美好寓意。

故居门上有一对门簪,门前还有一对石鼓,据蔡舜龙介绍,石鼓之前是在大门两侧,与门簪形成“门当户对”,如今一起移到门前,与地面水泥浇筑在一起。蔡舜龙回忆说,“文庄蔡公故宅”牌匾当年被蔡氏后人藏起来,免遭毁坏,但后来重新凃漆,虽然更加美观,但也有失去古韵的遗憾。

故居外的西侧有一口外方内圆造型的古井。

黄氏老宅:明清古厝门面存

孝感巷37号

蔡清故居对面的37号是黄氏古厝,据今年90岁的黄氏后人黄英雄老人介绍,在明清两代,大厝一直延伸到西塔附近,规模庞大,在历史变迁中,黄氏祖业不断易主和翻建,如今面积已经缩小了很多,古建筑中,只有百年前的门面保留了下来,内部已经改造成了现代普通民宅的结构。

黄英雄老人除了对旧时黄氏大厝有着深刻的印象,还回忆起了一件趣事,黄家祖上有一位进士朋友,这位朋友精心打造了三尊关帝像,寓意为“天地人”,其中一尊赠与了黄家,这尊雕像一代代传下来,在黄英雄幼年,家中来了一位懂鉴赏的商人朋友,看到这尊雕像,觉得神韵十足,非常有价值,想高价购走,黄英雄的父亲觉得这是祖传之物,婉言谢绝,这位商人朋友无奈之下,还特意去照相馆请来摄影师傅,拍下一张照片带走作为纪念。可惜的是,这尊雕像和祖宅里面一块记录黄家建宅经过的石碑,都在几十年前被毁。

此外,大厝的大门以前正对着蔡清故居正门,后来黄家为了表达对蔡清的尊敬,将正门移向了大厝的右侧。

培元中学:共进大同培元气

花棚下

孝感巷口和新华北路交界的地方,旧称“花棚下”,培元中学就位于这里,校门上是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培元中学”四个字,这是一所创办于年的百年名校,筹办人是英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文高能和夫人路易斯。

年,文高能和路易斯远渡重洋来到泉州,在这里一住就是18年,年,文高能筹建了西街号的基督教堂,还创办了一所家庭式的小学堂,随着生源越来越多,年,文高能利用回伦敦述职的机会,向伦敦教会提出了在泉州设立教会学校的建议,很快获得批准,年(清光绪三十年),培元中学创立。文高能聘请英国贵族、剑桥大学硕士安礼逊任首任校长。“培元”的名字,则来自孙中山先生“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一语。

进入校门,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年为培元中学题写的“共进大同”和年时任国家名誉主席的宋庆龄为培元中学题写的“为国树人”。这是在年,培元中学第二任校长、同盟会会员许锡安赴沪募捐,拜见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带头捐大洋20元,并亲题“协兴教育”于捐册扉页,同年11月,孙中山先生再次为培元中学题写了“共进大同”。

这是培元中学内著名的建筑“安礼逊图书楼”,年,为祝贺安礼逊50寿辰而建,从建筑设计到匾额题字无一不是出自大师之手。设计师是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他是鼓浪屿英美领事馆、英华书院的设计师。图书楼有着四根廊柱的西式风格,顶层则设计成了中式楼阁,虽然是中西合璧,但看起来浑然天成、造型优雅。当时图书楼内藏有孙中山、书法家曾遒等人题写的匾额,外面的“大同门”三个字,由我国著名教育家、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来泉州时题写。门前则为孙中山先生坐像。

关于图书楼还有一个民间的传说,因为地处东西塔之间,从西门远望,东西塔如同两座烛台,图书楼恰似一座香炉,所以在闽南语中有了“香炉烛(gǔ)”一说,成为泉州建筑的独特景观。

如今,这栋有着90多年历史的建筑,成为培元中学的校史馆,同时也是泉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建校初培元中学的模样。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安礼逊校长将这一传统带来培元中学后,培元中学成了泉州足球最初发源地和摇篮。这是年泉州培元中学足球队的留影,球员穿着专业的球衣和足球鞋。(培元中学/供图)

年,泉州市政府接管学校后,培元中学改名为泉州第二中学。年,培元中学改名七二七中学,实行军事化管理,这是七一届学生的毕业照,可以看到,当时的班级命名为“四连十六排”。直到年,培元中学恢复了本来的名称。(培元中学/供图)

当年“泉州二中”的四个字,来自创立“光汉体”的泉州书法家黄光汉之手。

培元中学各个时期设计精致的物品。(凡人/供图)

培元中学校友、《社会主义好》的作曲者、中国音协原主席李焕之在建校九十周年时为母校创作《花棚颂》,培元中学的文学社也叫“花棚文学社”,可见花棚下这个旧地名在培元中学历史中留下的美好印象。(杨茂盛翻拍于杨飞岚《柳絮集》一书)

培元中学有一棵多年的白兰花树,守望着一代代培元学子长大成人。

这是培元学子在做课间操锻炼身体。建校百余年来,培元中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张文裕院士,原燕京大学教授谢玉铭,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庚,福州大学、集美大学原校长黄金陵,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中国音协原主席李焕之等等。如今的培元学子正踏着前辈的足迹,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孝感巷拾遗

如今的开元社区综合服务站,曾有一座康王宫,奉祀康王爷。康爷王的来历,一说为北宋将领康保裔,河南洛阳人,在于契丹人作战中血染疆场,后来在江西显灵,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

44号是孝感巷内不多的古厝之一,三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颇广,户主姓陈,陈家媳妇黄阿姨介绍,这间大厝几代人之前就存在了,如今里面除了户主,许多房间都租了出去,所以门前挂着“出租户”的牌子。大门两边以前是一对古联,后来换成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留有几十年前的时代印记。

这条原本笔直的木门槛,在百年来的日常生活中,也被慢慢磨成了弧形。

三角梅盛开的深巷宅院。(资料图)

大春巷与孝感巷相接,整条巷子现在只有一户人家了。

对泉州古城古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右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7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