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通铁路的状元县国家级贫困县

一个享誉全国的“高考状元县”,同时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国家级贫困县。就因为这两点这个地方频频登上央视,为人们所熟知。红军长征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此胜利会师。这个县就是会宁县。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素有“秦陇锁钥”之称,这里十年九旱,土地贫瘠,农民只能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样的环境中孕育了无数大学生,因此被称为“高考状元县”。会宁县几乎没有厂矿企业,农耕和畜牧业都很原始,这里的人祖祖辈辈种地为生。俗话说:“寒门出贵子”,大概就是因为条件艰苦,没有别的出路,才使得会宁的学子如此迫切的希望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对他们来说高考是公平的,也只有高考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会师塔作为西北教育大县和“高考状元县”,归根结底这里的人们总结为“三苦”,即“学生苦学、家长苦供、教师苦教”。会宁人民自古崇文修德,尊师重教,正因为这样的品质,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超过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多人,硕士研究生余人,会宁县一门“双博士”近20家。这里千沟万壑的地形像极了父辈们的脸和手。会宁县水资源极度短缺,遇上旱年只能人力挑水或用农用车拉水是很多会宁人经常干的事。至今超过85%的农村人依然靠水窖集水来解决人畜用水。就是这样恶劣的条件,摆在会宁学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跳出“农门”,另一条就是跟着父辈们打工种地。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会宁人的信仰,令会宁人津津乐道的永远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谁家的学生考上了哪所大学。学生苦学,会宁的孩子自上学起便受到父辈们的言传身教和熏陶,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有出路。孩子们深知生活的艰苦不易,学习更加刻苦。农村的条件更艰苦,破烂的教室和桌椅,为了上学一天要走好几里路,没有早餐午餐,只能喝水吃馍馍充饥。正是会宁学生“苦学”的精神成就了“状元县”的神话。家长苦供,男人外出打工挣钱,女人留守租房陪读。会宁的老一辈穷怕了、苦怕了,不愿再让孩子们重复他们的生活,为了能让孩子们考上大学,会宁的父母倾其所有,愿意把家里的一切押在孩子的求学路上。教师苦教,园丁本来就是高尚的职业,会宁人自古尊师重道。老师,在会宁人心中是神圣的,最可爱的人。一个好老师,在会宁几乎是全县人皆知。会宁的老师工资不高,待遇不是很好,但他们肩上的责任最大,是他们陪着学生们一起“起早贪黑”,从不松懈,夜以继日的辛劳工作,为会宁的高考神话做“铺路石”,送无数学子们进入理想的“伊甸园”。穷则思变,会宁人的“三苦”精神永远不会变。在这片薄瘠的土地上会宁人用自己的劳动造就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美誉佳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4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