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县城短板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

陈鹰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完善便民、无障碍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字数相对极简,却对“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墨颇重,强调要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指出了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明确要求和方向。

县城是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城镇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县城及县级市城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年,我国的县和县级市地区生产总值体量约为3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近2/5,几乎撑起了经济“半边天”。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收入超过7万元,以“一县之力”完胜许多中等城市。

县城更是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枢纽。位于福建东部的平潭县,人口数量仅42万人,年,耗资50亿元建机场,预计年正式启用。作为离中国台湾最近的大陆城市,平潭机场启用后,将会给当地居民带来新的发展,推动这里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促进两岸的友好关系发展。

在其他方面,县城的贡献率也不低。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县和县级市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量为个,县城的数量多出近一倍;年底,我国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55亿、0.9亿人左右,共计2.4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人口达到百万级的县城也不少,比如,安徽省临泉县有万人,河南省固始县有万人。

不过,尽管这些城市经济体量很大,也已具备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但是若按照行政级别来定位,仍是“县城”,因此在公共资源、市政设施的配套方面,只能按照相应的级别来进行资金和资源的配置。对于经济发展好的县城来说,拿出一些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难事,而一些经济发展欠佳的县城,要拿出这份专项资金则有些捉襟见肘。因此,不少县城的公共设施建设总体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与实际民生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承载能力较弱。

实际上,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自上世纪中叶开始,全球的城市化大潮不断涌动,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年,将有接近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资源等方方面面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在这一进程中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种种需求,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各国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

为缓解县城“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圆满收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应加快城镇环境卫生设施提质扩能,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两会之后,5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针对县城公益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设计多元化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加快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既有利于提升人民幸福感,更利于长远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推进此项工作,是在“扩大有效投资”的部分,就是希望通过加大这些领域的投资,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而进一步调结构、增后劲。

当然,完善便民设施,让城市更宜业宜居,绝非一蹴而就。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首要的是精准施策,提高项目谋划设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从而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6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