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竹江前澳天后宫的前世今生人文之友

前澳天后宫,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沙江镇竹江村的前澳里,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奇异,在霞浦诸多宫宇中独具一格。是福建闽东沿海,现存建筑保存年代较久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的天后宫之一。

下面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下,该宫的鲜为人知的传说:

一、前澳天后宫的沧桑历史。

据村民介绍竹江村前澳,以张姓居民为主姓,其始祖自唐李信宗年间,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随闽王审知入闽,徒居福州侯官县乌石山,后分支闽江口一带,从事渔业捕捞谋生,为了海上生产作业能风调雨顺,往往祈求神的保佑。在天圣间(公元-年),张姓先祖们从莆田湄州妈祖宫接回香火,并木雕软身小神像祀于舟中,随后为了奉祀方便逐渐地移入东冲一带的小庙宇之中。时至南宋庆元年间(公元年间)张姓先祖定居于竹江后,并在村的西南山麓建一小妈祖宫。在元、明年代间,渔业生产喜获大丰收,家家生活富裕,誉满霞浦南乡一带。村民们都认为这富足的生活是妈祖的袒护与恩泽。为此,村民们自发出资兴建妈祖宫,俗称“顺济庙”。庙宇明末的建筑风格,整座庙宇为硬山顶木结构,梁架为穿斗式,从正门入内为天井,左右厢房,踏阶入正殿,后座为两庑,作为庙祝、厨房、宿舍之用,香火旺盛。

在明代年间,倭寇曾一度侵扰霞浦沿海各乡镇。为了安全起见,村民们将神像迁徙于州治的西部地带安住,待倭患平息后又将神像返梓。清初年间实行了“禁海”政策,但宫宇的香火旺盛不减。至康熙庚午年(公元年),在顺济庙的北面隔墙又建天后宫,俗称“大宫”。至乾隆年间,因渔利双收,生活殷实,始又重建,因地处山麓,为防止海浪的冲击,便在宫前筑海塘向东南延伸余米。时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年)不但海塘被台风摧毁一半,宫宇亦遭台风袭击,村民及时鸠工与出资修葺。民国十九年(公元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遭遇特大台风,宫宇破坏严重,翌年,村民又筹资重修。

现“大宫”为木构建筑,仍保留清代木质结构的风格。整座宫宇坐东向西,总建筑面积约平方米,其中大宫约平方米,小宫约平方米,大宫前后两进,其小宫则紧靠大宫。两座均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呈衔接式。大小两宫整体布局,自西而东依次为照墙、左右通道。

进入大宫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柱高7.5米。宫门内为戏台,左右迥廊为女房,建筑依此为大厅、神厅、神龛,宫内顶上有两处藻井,藻井呈圆形,以七层递进斗拱装嵌,戏台楹联“未做大拍大吹不如清歌一曲,既存真情真义犹望好戏连台”。环楼的腰壁,长二十三米,均雕刻高浮雕人物、花兰、禽兽、等油彩画。神厅左右墙曾绘八幅古代人物工笔画,现仅存四幅,为庚午年(年)桃月绘。神厅前两柱装嵌悬雕双龙,上殿神龛立有两尊妈祖(泥首木身)等诸神像。并衬有浮龙的八角台座的神牌和一对雕刻精致的蜡龙华表。

现今还保存着清康熙三十六年落款的一只木香炉,香炉高22厘米、长38厘米、宽12厘米,四角呈圭脚形,还有乾隆年间制的大、小二尊神牌,大神牌通高80厘米,宽34厘米,为高浮雕楠木雕刻,上为三龙口含圣旨,中为左右盘缠镂空雕刻龙风,中镌“敕封护国天上圣母神位”,下为镂空护栏杆,其间点缓狮、麒麟、海棠、卷书等,错彩婆金,古朴雅观。小神牌高25厘米、宽12厘米,造型与大神牌相似,亦雕刻龙风等图案,为镇宫之宝。

二、竹江的渔业生产与妈祖信仰的传说

自从宋庆元年间迁入定居张姓,至明宣德始陆续迁入郑、陈两姓,其间多受海盗、倭寇骚扰,清初实行禁海至清康熙二十二年始开禁后,其后由于渔业发展,经济繁荣,先辈们在日常渔业生产中,渔民们总结一句流传至今的顺囗溜:“春冬则蛤蛎资生,夏秋则捕鱼为业”。可见,竹江一带对养殖和捕捞,形成了自己的渔业生产的规则。

在明成化(公元—年)以前,霞浦东吾洋北部的竹江、沙江一带村民“取深水牡蛎之壳,布之沙泥”养殖牡蛎。明成化(—年)间,竹江张姓村民偶然发现竹枝生蛎技术,始改散布蛎壳自然附苗为插竹育苗。经当地和附近渔村乡民不断尝试,不断地总结,通过历代的传统与发展形成了以竹江为主产区的海蛎养殖业。至清乾隆、嘉庆年间,便已掌握新竹育蛎苗的养殖工艺流程,其中在农历八月育苗的蛎种称“八月蛎”,利用收蛎后残留蛎竹于“梅雨”季节直接育苗的称“梅蛎”。附近村庄逐渐仿效,至弘治(—年)时“箔废而蛎兴”。所产竹蛎多只鲜销(少量腌销),养殖面积难以扩大。光绪初,客商收蛎干出口,竹蛎养殖渐成规模。竹江先辈们将渔业、养殖的丰收,归功于妈祖的保佑。因此,每年必祀妈祖。

三、前澳天后宫的宫产的来源。

据沙江镇《清河堂竹江张氏宗谱》记载:“……在乾隆间,海养殖,大艋、小艋等岁岁丰产。因此,村民(张姓信士)许舍农田七十余亩,将门岐汉桁位,南流扦插黄鱼鲢,子鱼鲢艚位及产埝泥埋等,统归为香火资用”。从上述资料记载中,不难看出前澳妈祖宫拥有自己的财产,规模之大,也可以看出信众之虏诚和宫宇之旺盛。信众遍及闽东及浙南地区的沿海县市。

三、独具特色的妈祖“走水”与“抢水”民俗活动。

尽管村民对妈祖婆礼供如此虔诚,但仍有丰歉肥衰之年。后来,沙江村开始有人倡议抬妈祖菩萨亲临海滨巡视,于是每年神节时,扶妈祖菩萨正襟危坐轿上,选精壮数十人抬到海滨,一边吆喝一边迅跑,称之为“阿婆走水”,后来,人们又认为“走水”后回宫之妈祖,所经之境,不但砺产丰盈,而且人畜平安。于是妈祖走水后回宫途经岔路口,信众总想妈祖神像能多停留一会儿,因此常常引发争执或抢妈祖神像轿子的事情发生。故各境均选有青壮年抬轿,以防在妈祖回宫道中途被拦抢轿,故谓之“抢水”,这一活动,渐渐流传并盛行开来,通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演化成为霞浦县妈祖信仰所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

四、海涯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竹江前澳天后宫于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神牌于年间被省文化厅选借赴台湾展出。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年10月,加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为理事单位。6年6月,加入霞浦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为会员。7年12月1日,湄洲妈祖祖庙副董事长薛金燕先生、常务董事周金琰先生,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蔡承武主任、苏建主任参观了竹江村前澳天后宫。8年1月6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台湾知名妈祖文化研究学者、台湾大甲镇澜宫前执事重振雄先生、郑女士,以及贤良港天后祖祠名誉董事长林金应先生、贤良港天后祖祠常务懂事张忠廉先生等一行人,参观了竹江村前澳天后宫。如今,竹江前澳的天后宫已成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纽带。

小编今天就分享这些了,你看后有什么不同见解,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1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