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寻踪家乡地域内的那些刘庄四季喜

吴学良

距离我的老家五六里路的距离,有一个叫“刘庄”的小村子。提到叫“刘庄”的村子,我详细找寻了一下,在我们县域(河北省滦南县)内竟然有十个,这几个刘庄如今的称谓分别是刘庄、北刘庄、刘家庄、前刘庄、后刘庄、小刘庄、大刘庄、老刘庄、南刘庄、新刘庄。

摄影照片/吴学良

前面第一个提到的“刘庄”,为河北滦南胡各庄镇所辖,这个村子有二百多户,七百多口人,主要姓氏有刘、张、陈等。据《滦县志》记载:明初,有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刘姓移民迁此立村,称“刘家庄”,当地居民简称它为“刘庄”,于是便以“刘庄”而定名。

在这个刘庄北面十多里路的距离有一个“北刘庄”的村子,这个村子为河北滦南司各庄镇所管辖,村中有一百余户,四百来口人,主要姓氏有刘、陈、张等。据《滦县志》记载:明初,有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刘姓移民迁此立村,名“刘家庄”,简称为“刘庄”,为与前面所说的那个刘庄区分,便称为“北刘庄”。

同为河北滦南司各庄镇所辖,还有一个刘庄,这个刘庄如今的名称叫“刘家庄”,全村有八十多户,三百多口人,主要姓氏有刘、李、王等。这个村子也是明初由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迁移此地的刘姓先民立村,取名“刘家庄”,后称“刘庄”,年地名标准化处理工作中,恢复为“刘家庄”。

摄影照片/吴学良

在河北滦南程庄镇也有两个叫刘庄的村庄,一个是“前刘庄”,另一个是“后刘庄”。据《滦县志》记载:明初有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移民在此立村,因刘姓居多,取名“刘家庄”;后又有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移民在该村村北立村,也因村中刘姓居多,定名为“刘家庄”。于是,南面的便定名为“前刘家庄”,简称“前刘庄”,北面的定名为“后刘家庄”,简称“后刘庄”。前刘庄有四百余户,一千三四百口人,主要姓氏有刘、贾、康等。后刘庄有二百左右户,七百多口人,主要姓氏有刘、李、张等。

“大刘庄”、“小刘庄”为河北滦南长凝镇所管辖,在这两个村子的北面还有一个叫“老刘庄”的村子,今属河北滦南马城镇所辖。说起这几个村子来,还有些渊源呢!

明初,有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移民在此地立村,名为“刘家庄”,后来迁移分为两个村子。一个在马城西南方向,称“北刘庄”,后在年地面标准化处理工作中,更名为“老刘庄”;一个在长凝南面,称“南刘庄”。南刘庄于年划分为两个村,人口多的叫“大刘庄”,人口少的叫“小刘庄”。

摄影照片/吴学良

其实这几个村子都不大,大刘庄有一百三四十户,四五百口人,主要姓氏有刘、孙等。小刘庄有六七十户,二百多口人,主要姓氏有刘、李、孙、王等。老刘庄有一百二十多户,四百来口人,主要姓氏有刘、李等。

下面说一说同为河北滦南姚王庄镇所辖的“南刘庄”、“新刘庄”。

说起“南刘庄”,全村有七十多户,不到三百口人,主要姓氏有刘、张、郝、徐等。明初,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的刘姓移民迁此立村,此地本为坨(高岗子),以前曾有官兵在此建营驻守,因为在此地建立村庄,便得名“庄坨营”,后逐渐谐音成“庄头营”。“南刘庄”是从“庄头营”划分出来,定名为“南刘庄”应该是为区分其它刘庄,并且在县域内位置比较靠南的缘故。

摄影照片/吴学良

而“新刘庄”距离“南刘庄”并不太远,在“南刘庄”的南偏西一点儿。“新刘庄”有七十多户,不到三百口人,主要姓氏有刘、王、赵等。据载:明代有刘姓先民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命迁此立村,因为村子不大,附近有个叫白营的村子,便定名为“白营小刘庄”,后称呼为“小刘庄”。年地名标准化处理工作中定名为“新刘庄”。

你看,这些刘庄虽然有十个之多,不过现在的村名各不相同,这应该是为了避免同一地域由于村名相同造成混淆,而做了一些更改。

版权声明:本文为吴学良原创作品,未经授权,勿要转载盗取,侵权必究。欢迎收藏、转发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3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