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第8大姓吴姓源流,吴氏5大分支来源

吴姓。姓氏人口排名:中国第10位,福建第5位,厦门第8位。

溯源

1.出自姬姓。商朝时,古公父生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古公亶父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初步基础,后世称其太王,太王古公父晚年欲传位于季历(周文王之父),泰伯和仲雍知父亲之意,借口外出采药,来到荆蛮吴越地,建立姬姓国家“句吴”。泰伯无子,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灭商后,周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句吴国君,传国十余代,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年被越国所灭,吴国子孙逃往四方,他们感念故国,便以吴为姓。

2.出于舜的后代。据《姓氏寻源》记载,舜的后代有分封在虞,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而有吴姓。一说是颛顼(音同“专需”)帝时有吴权,其后代也有以“吴”为姓的。

主要郡望

延陵郡、濮阳郡、陈留郡、渤海郡、吴兴郡、汝南郡、武昌郡。

厦门流派

厦门吴姓常住人口20多万人,分散居住于厦门市各村落,其中最有名的起居地是厦门梧村、同安石浔和后溪石兜。

1、梧村派

元至正元年(),抗金名将吴璘、吴玠的后裔吴漾从河南固始县根英村迁居同安嘉禾里吴村(今梧村),是厦门梧村吴氏开基祖。吴漾上祖有二说:据凤林(今埭头)族谱记载,先祖乃唐兖州刺史吴隐之。传二十世至南宋吴玢。吴玢原籍开德府南濮阳富平县。从宋朝南渡,官至宣抚使,与从堂弟璘守蜀;而西潘宗祠石刻却载“……至基别公号太乙居士,原籍光州固始县属河南汝宁府城东吴家巷。传有三子,第三子蕙公于乾符六年()因王仙芝之乱,举家三百同王审知入闽”。相传梧村上祖吴玢(或玠)传五世吴澄居抚州,聪敏勤勉,遂为大儒,元朝初年曾被召翰林院,其托养亲不拜而归。吴澄生二子瑶、琼。时地方兵乱,瑶与琼等暨族二十余口,分别移居闽漳越广等地。瑶之次子名钊,吴钊生清,吴漾仍吴清第四子。

吴漾乐于江湖从商,谙晓地理。元朝至正元年(),来到嘉禾里之凤林(今思明区莲坂埭头),营室开产,建置海塘,兴家立业,开金榜山、黄坑、凤林等地。生有五子:长子泮诚居埭头,次子泮广移居泉州永宁,其后或子嗣返迁厦门岛内西潘、穆厝和蔡坑,繁衍生息,故有3个自然村合称“三乡”之说;三子泮永、四子泮临居梧村,五子泮莅居金榜山。

今厦门岛内吴姓多为吴漾裔孙,其主要居住地有:思明区梧村、埭头,湖里区穆厝、西潘、蔡坑。明朝中期,埭头一支裔孙移居今同安区新民镇洋厝埔。洋厝埔后裔又蕃衍新民镇西山、大同溪边社区、后壁地村,翔安区马巷镇内垵、张林和内厝镇后垵。

2、石浔派

唐光启二年()固始人吴祭随王审知入闽。吴祭兄弟6人(祭、曦、兴、瑞、良、斌)入闽后居建宁,后分居福州、侯官、泉州、兴化、黄石、水南等地,称吴氏六祖。吴祭官王部屯田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时避难迁莆田灵岩山,后卜居钱坡。吴祭生有四子,其子孙分居福清、漳浦、云霄、莆田、崇安、连城、诏安、泉州、厦门等地。

南宋中期(13世纪初),吴祭十四世孙吴元益(字以谦)迁居福清石塘。明永乐三年(年,一说永乐元年)二十三世孙吴从师(号十郎)徙居同安石浔,为石浔开基祖。

吴从师率男佛乞、佛祖卜居石浔后,复娶傅留娘,诞育三男佛楼、佛安、佛生。佛乞早逝,兄弟分为四房,裔孙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今已传二十二世。石浔吴姓后裔分衍厦门各地:汀溪镇堤内、吴厝、竹山、汪前、郑宅、塔林下村,西柯镇后村、西山一部分,大同镇溪边街、城内,五显镇白石。以及分居厦门岛内石浔街、石浔巷、打铁街、担水巷等。

3、四溪派

宁国人吴潜为福建安抚使。南宋淳祐十一年()进右丞相兼枢密史,开庆元年()为左丞相兼枢密史。吴潜之孙吴昭生4子:长勋(号龙溪)居黄龙;次笃(号梅溪)居磁灶;三然(号清溪)居浦边;四烈(号洛溪)居东吴,称四溪派。

南安磁灶梅溪系吴笃生五子:硅、瑚、璋、莲、瑞。元朝时,吴瑞(号念三)由南安上浯社移居今翔安区新店镇霞浯。吴瑞生四子:可行、可稳、可远、可深(迁往龙海)。兄弟分衍三房,后衍传新店霞浯、莲河两村。

明洪武年间,吴潜的十一世孙吴薪派裔吴启衷(字钧父),为避"辱宰官祸"由漳州南靖辗转迁徙,开基南安武荣古苍乡,生三子:高斋,厚斋,实斋。十四世纪初(约明嘉靖年间),吴厚斋迁居同安五峰。其裔孙衍播于五峰一带,即造水郑宅、汪前、西源吴厝。

4、鳌冠派

五代后汉乾祐元年(),吴纶次子吴宥从江西居祝家山,迁山塘(属宁化)隐居。吴宥次子坤二由宁化迁永定。坤二第三子吉甫,任广东博罗知县。吴吉甫四世孙吴懒翁于明洪武十三年(),携其幼孙吴温明,从泉州东门移居晋江灵水安居乐业。明正统八年(),晋江灵水吴敏迁居到海沧鳌冠,为鳌冠吴姓开基祖。吴敏上祖是吴懒翁,明洪武十三年(),吴懒翁携其幼孙吴温明从泉州东门移居晋江灵水安居落业。吴温明生三子,老大守祖,老二迁安海东埔,老三吴敏移居鳌冠。鳌冠吴氏裔孙今蕃息24代左右。

5、苎溪派

由人衍生为神的北宋名医吴本(即保生大帝、吴真人)是同安县白礁(今属龙海市)人。白礁吴氏上祖有说从清溪县常乐里(今安溪县感德镇)石门移居白礁,再往上溯源有二说:据安溪县姓氏志记载,吴氏迁入安溪始于宋初,吴惠觉之裔孙吴伯谦(讳元)由泉州清源山朋山岭后分居南安县濑水头,北宋开宝年间(-),吴伯谦之孙吴源荣迁至清溪凤麓之西吴埔(今凤城镇吾都村)居住,吴本为吴源荣字裔孙;又据《延陵吴氏通谱》载:“吴本远祖入清溪(今安溪县)因粮累分离临漳,九世修斋,圣父讳通公,圣母氏黄,避乱隐居于银同之南,沧海之滨,择白礁结第而居”。

明朝初年,白礁十五世孙吴学德迁徙到同安苎溪后埔定居,因原祖上居住在安溪石门,就把后埔改名为石兜,遂为苎溪吴氏开基祖。解放初期兴建坂头水库,石兜村处在坂头水库内,需整体搬迁,石兜族人搬迁至厦门市第二农场石星村。今苎溪吴氏裔孙所居地集中在集美区,即灌口镇顶许石星村、坑洋,东辉新禾、吴厝、坑山;后溪镇新村、英村何山埔、岩内墩上。

内容来源:厦门社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后台,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309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